地球,自诞生之日起,便一刻不停地自转着,这一转,就是漫长的 46 亿年。
图片
到底是什么赋予了地球如此持久的动力?
要理解地球为何能持续自转,得从基本的物理定律说起。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告诉我们,假若施加于某物体的总外力为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
对于运动中的物体,在没有外力干扰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物体则总保持静止,物体的这种维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就是 “惯性”。
图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直观感受到这一定律,因为处处存在着各种阻力,比如摩擦力。一辆行驶中的汽车,一旦松开油门,最终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大地的摩擦力和空气的阻力在不断消耗汽车的动能。
但如果没有这些阻力,一辆已经开始运动的汽车,就能依靠惯性持续运行下去。
图片
天问一号太空飞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脱离地球引力时,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
而当进入太空飞行后,由于几乎没有阻力,它不再需要持续消耗能量,就能依靠惯性飞往火星,只有在需要改变方向和速度时,才需要再次消耗能量。
地球的自转,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依靠惯性维持的运动。
图片
一个转动的物体同样拥有惯性,就像旋转的硬币和陀螺,给它们一个初始的动能,它们就能旋转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时刻提供额外的能量。
不过,现实中的硬币和陀螺不会永远旋转下去,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它们与底部的接触区存在摩擦力,摩擦力越小,旋转的时间就越久,例如在冰面上旋转的陀螺就比在水泥地面上旋转的时间长;
其二,即使接触面没有摩擦力,它们还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旋转的动能会逐渐被这些阻力消耗,最终导致它们停止转动。
但地球在太空中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太空近乎是一个真空环境,几乎没有空气阻力,地球就如同在一个几乎没有阻力的空间中旋转,理论上,只要没有遇到足够强大的阻力,它就可以一直旋转下去。
那么,让地球最初转起来的力来自哪里呢?
这得从太阳系的形成说起。
大约 46 亿年前,太阳系起源于一片巨大的原始太阳星云,这片星云由尘埃与气体组成,且处于不断旋转的状态。
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云开始向内塌缩,在塌缩过程中,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恒星和行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星云原本的旋转状态使得形成的恒星和行星也继承了这种旋转的特性,地球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自转。
不仅是地球,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包括太阳本身,都在自转,只是各自的转速有所不同。
图片
行星的自转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行星初始形成时的速度,更快的坍缩速度通常意味着更快的旋转速度;此外,陨石的撞击也会对行星的自转产生影响,这种撞击既可能减慢行星的自转速度,也可能使其加速。
在地球漫长的自转历程中,虽然太空环境近乎真空,为地球的持续自转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影响地球自转的因素。
其中,对地球自转速度影响较为显著的是月球。
图片
远古时期,地球的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大约十几亿年前,地球 18 个小时就能自转一圈,而如今则需要 24 小时。
这是因为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着潮汐作用,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的海洋产生了潮汐力,这种潮汐力在地球表面产生了摩擦,从而消耗了地球的转动能量,使得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减慢。
图片
与此同时,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损失的转动惯性转移给了月球,推动着月球逐渐远离地球。
除了月球的潮汐作用外,地球自转速度还存在着其他变化。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变化。
首先是长期减慢的趋势,这种变化使得地球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 1 - 2 毫秒(约合每 35,000 年增长 1 秒),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在过去 2000 年来累计慢了 2 个多小时。
图片
除了月球引发的潮汐摩擦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等因素也可能对这种长期减慢产生影响。其次,地球自转速度还有周期性变化。
20 世纪 50 年代,通过天文测时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存在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20 - 25 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大气环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会导致地球表面受力情况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
最后,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不过其原因目前尚待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有研究推测,地球内部的地核运动、地幔对流以及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等复杂因素,都可能对这种不规则变化产生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上配资平台开户,什么炒股软件可以杠杆,股票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