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了,中国男足真的有钱了。
比亚迪和中国足协正式签下5年、总额7500万的重量级赞助合同,彻底打破了国足近年因资金紧张陷入的尴尬困局——而牵头促成这笔关键合作的人,正是现任足协主席宋凯。
消息出来那一刻,不仅足球圈振动,连喜欢调侃国足的网友以“抄底投资”来形容这场赞助潮,仿佛整个中国足球的命运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回想这一波转机,其实背后是一连串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过去这些年,中国足球不是没激情、没投入,而是高层腐败和糜烂令人心寒。
什么名帅、外籍大腕、豪门赞助,都曾带给大家一阵希望——可更多的是失望和无奈。
恒大爆雷之后,一切回到原点,俱乐部自顾不暇,足协又陷贪腐风波,连基本聘请高水平外教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国足于是陷入自我消耗的死循环。
那时候但凡聊到国足,评论区都是苦中作乐的段子。
人们其实明白:水平差、失血、青训跟不上,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翻盘。
宋凯上任后没得选,必须在节流和开源之间疯狂拉扯。
听说今年年初,他亲自联系比亚迪谈判,为的就是给国足抢下一张“续命符”。
直到7月18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官宣比亚迪获得中国足协中国之队“汽车类”官方合作伙伴,5年7500万,国足终于迎来资金新血。
虽然放在当年恒大的体量,好像并不惊天动地,但2024-25年的中国足球,哪怕是一颗花生米也是救命粮。
这份资金该怎么花?
其实球迷和业内人士早已吵麻了。
最现实的,希望当然是用在刀刃儿上。
首要是青训,国内青少年球员现在有150万注册,但真正能熬到职业的,撑死1万人都不到。
欧洲青训苗子出头率是中国的五六倍,这差距不是喊口号能补的。
前些年青训热一阵,监管不力、走走过场,投了钱也没太多成果。
要想真正让下一代能打,青训的钱必须得舍得砸、砸到细处,比如实战型教练、科学化训练环境、比赛体系全覆盖。
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再一个重点是把球员送出去。
每次国足和日韩一碰面,输球成常事,仔细一查名单,日韩主力基本上都在欧洲联赛踢球。
我们呢?
清一色国内联赛,苦苦锻炼几年还踢不过人家。
已经不是请多少外援就能拉动本土水平,这是一个要“走出去——再回来”的逻辑。
日本足球是典范,从90年代持续推动球员留洋到欧洲,归国后反哺联赛、带动青训,几十年厚积薄发。
韩国也如是,孙兴慜那批人,经年累月“混”欧洲才有这层次。
相比中国足球,总是在循环“本土-外援”自嗨,不愿意举国帮球员主动闯荡世界,这局面谁看了都着急。
第三点,就是“教练决定高度”。
里皮带队那几年,国足踢得起码有点模样。
教练年薪水涨船高,说起来教练比球员还金贵,但效果立竿见影。
可当年请里皮,恒大能一掷千金;现在呢?
足协和俱乐部都没钱,知名外教根本不愿意来,国足主帅总是在一般人里“优中选优”,水平比日韩教练差了一截。
宋凯如果真能用这波资金谈下靠谱外教,也算是五年来国足最大“引援”了。
但说实话,就算找到水平高的教练,没有配套青训和留洋通道,最终能起多大化学反应,也是问号。
讲到底,7500万到底能解决多大问题?
老实说,这钱如果是按照过往那一套“上忽下哄”来花,估计五年又石沉大海。
可这次足球圈里有了点不一样的味道:全民都在“盯”,社交媒体讨论“真金白银”怎么用,网友甚至调侃比亚迪“低位吸筹”,国足是能否“自救”,还是浪费新资本的最后一次机会。
这种舆论氛围,其实逼着中国足协必须做出一点跨越,否则下次能请来的,可能只是地方企业,甚至没人愿意发钱了。
再反观日韩足球为什么“起飞”?
我有日本朋友说得直白:“我们知道什么不能速成,必须一代代熬、熬出习惯来,熬得球迷也有耐心。”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足协自己制定了细致到变态的青训梯队推进目标,甚至鼓励学校、俱乐部“全链条打通”。
日韩政府都试图用“出国留学”模式把球员推出国门,让他们在德国、英格兰、法国低级别联赛生根。
本土联赛也不吝啬和世界力量接轨。
现在几十年成果反哺,日韩足球自然“自出一脉”。
相比之下,国内青训流动性差,联赛和国际水平脱节,外援来得再多,到头来也只是舞台上的“客串”。
我记得前阵子中超、足协还尝试打造智慧监管平台,违规率也降了不少。
听说2025年赛季场均进球和净比赛时间也有所提高,说明资本寒冬过后,中国足球还想在技术和纪律上“求活”。
但底子和学习对象的差距依然肉眼可见。
一直有人说,比亚迪选这个节点砸钱,像是在用“最低价格”为国足估值。
成绩越差,砸一次的钱曝光率越高,成本反而更低。
但与此同时,这也是国足用最后的底牌赌明天:只要有一丁点转机,再糟糕,都值得再等一次。
现实中,7500万哪怕不多,但只要管用,就是撬动的新场合。
比如可以设立专项支持基金,鼓励优秀青训教练市场化运作,甚至推动一批潜力小球员去欧洲实训一年半载,而不是画个饼说“咱们搞搞青训”。
真的办好了,哪怕一年只冒头一两位“国足孙兴慜”,全国球迷都能感受到那一丝可贵的希望。
再比如,行业别的不学,日韩的“青年球员国外身影”复制不了,但是国内有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只要有人带动,总会成风潮。
当然,这些只是设想。
毕竟这钱是赞助,不是砸给足协拿去交学费的。
流向哪里、怎么监督、如何见成效,这三道关越是透明,越能赢得信任。
否则,哪怕再多的比亚迪、下一个吉利、再下一位热心企业加入,最后还是会被网友当热点调侃三天、然后归为一潭死水。
总结下来,这次宋凯亲自出马,总算替中国足球拧开了一扇窗。
但这窗只能透气,真想成就“阳光普照”,还得靠制度、靠青训基础、靠真心扶持而不是喊口号。
如果这些资金变成了舒服的沙发和冷气、而不是训练场上汗淋淋的少年和破了又补的草皮,那一切又只是新“旧梦”重演。
其实作为普通球迷,没指望一夜之间国足变救世主。
只希望这7500万花得再实一些、多一点人情味和责任感,哪怕几年后哪怕只多几场痛快的比赛,也能安慰所有没放弃的中国足球人。
假如真的哪天国足踢上去了,或许今天的“抄底赞助”会被大家记住为中国足球“自救”的新起点。
毕竟,改变,从来不是一大笔钱的事情,而是“用到点子上”的坚持和信心。
网上配资平台开户,什么炒股软件可以杠杆,股票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