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通讯员 王子榕 罗熊 陈亚
刚刚开通的重庆东至黔江段填补了渝东南没有高铁的历史。作为重庆城市门户和新地标,重庆东站以“15台29线”的宏大布局,接入渝厦、渝万、渝贵等国家高铁干线,联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更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渝厦通道的关键节点。
建设过程中,中铁八局建设者攻克了多项“世界级难题”,累计应用超前地质预报、智能监测系统等20余项创新技术,攻克了喀斯特地貌区隧道施工、大坡度无缝线路铺设等技术难关。
“哪怕1毫米的偏差,都会在高速运行中被放大,直接关系旅客舒适度与行车稳定性。”6月28日,中铁八局重黔铁路站前13标项目部无砟轨道施工负责人谢强说,作为一名建设者,看到高铁顺利开通,感到很自豪!施工中,每道工序均做到“随检随测”,最终实现移交后一次性合格率100%,且TQI值低至1.08,创下全线最低纪录。
中铁建设东站项目副总工程师李思勃告诉记者,中铁建设团队参照重庆“5D魔幻之城”立体空间特色,打造重庆东站多功能空间,将商业夹层与进站盒子无缝衔接,创新性地利用进站盒子的顶面作为商业夹层的步行楼梯,不仅节省了空间,更让旅客的穿行路线变得流畅自然。
以“山水千里、黄桷参天”为立意的重庆东站,最大黄桷树形柱高41米,外表装饰面由千余块3毫米厚不锈钢板组装而成,施工安装、节点控制难度极大。中铁建设集团项目团队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基于BIM技术支撑及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测量放样,成功把钢板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实现树形柱外装饰面严丝合缝。
渝黔高铁桥隧比超过92%,手机信号弱成致命难题。但在记者首发高铁乘坐体验中,网络使用十分顺畅。负责施工的中铁电气化局渝黔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公网覆盖施工中,项目部针对“山城”地形带来的基站间距大、信号弱等问题,运用高精度实景地图结合现场勘测数据,为每一段线路量身定制了覆盖方案,保证了旅客手机信号“满格”。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充分发挥“四电”专业领军优势,承担了该条线路电力及牵引供电、四电工程及重庆东动车所等房屋建筑、公网覆盖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项目团队严格执行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高标准、高质量、倾力建造西南艰险山区生态铁路、精品工程”的目标,针对预埋槽道检测高风险、低效率、数据准确性差的“老大难”问题,团队潜心钻研,研发“预埋槽道智能检测系统”,通过智能检测仪与手机软件协同,实现预埋槽道参数及状态数据实时采集,达到毫米级精准测量,检测效率提升3倍以上。
“我们每天进行上千次弯腰测量与调整,轨距误差被严格控制在0.2毫米内,部分区段需反复调整七八次方能达标。”成铁集团重庆工务段职工说,为确保高铁高速运行的安全与舒适,线路几何尺寸必须以毫米级精度控制。
该段负责人表示,轨道上毫厘之差的精细把控,铺就的不仅是钢轨的平顺,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坚实通途,进一步缩短渝东南地区时空距离,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网上配资平台开户,什么炒股软件可以杠杆,股票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